民俗與文化【第六輯】- 信仰組織專輯

【發刊詞】
《民俗與文化》第六期終於和讀者見面了,為了期待更多更好的文章呈現在諸位先進面前,所以又再度拖延,這點還是必須說明與致歉。
本期卷首的兩篇特邀文稿,雖然皆以不同形式發表過,但我們覺得有必要再以中文繁體印刷來彰顯其重要性。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陳進國博士大作〈民俗學抑或人類學?--中國大陸民間信仰研究的學術取向〉,與佛光大學歷史系范純武教授所撰述的〈戰後以來台灣民間宗教研究視域及其問題〉,兩位不惑之年學者的看法,可謂第一線對民間信仰或宗教研究的深入反思與遠矚高瞻,我們榮幸徵得他們的同意於此刊布,以饗更多的讀者,也期待更多的迴響。
本期的主題為「信仰組織」,主題文稿部分取徑可謂微觀與巨觀、文獻與田野兼重。祖籍人群與祖籍神明之間對應的關係,或者換言之,傳統社會與信仰組織、動員之間的內涵、差異,久為臺灣研究的討論重點。本期由邱彥貴撰述的〈祖籍對民間信仰組織的投影:以嘉義縣溪口鄉為例〉、蔡武晃撰述的〈祖籍、動員與信仰組織:北臺灣龍山寺法脈的觀音信仰組織研究〉兩文,重新面對此項傳統議題;前者以嘉義溪口這個小鄉鎮內,漳泉粵三種祖籍居民的信仰組織操作,提示自然與社會脈絡可能修正祖籍基調,蔡文則以北臺灣龍山寺法脈的觀音信仰組織歷史與實況,檢討祖籍效應在組織、動員上的種種可能。其間我們可以得見,人口外流嚴重的嘉南平原上,以及在泱泱近千萬人的北臺灣都會區內,歷來「想像中」的祖籍神明信仰,實情為何,且如何堅持與轉變。
出身臺南七股、任教於高雄內門的黃名宏作品〈地方開發經驗的投影─西港仔香傳統陣頭的人文意象〉,係小結他多年來對宋江陣與祭典的參與及觀察,對於臺南「西港刈香」儀式中各陣頭的組織,自大歷史導入形成原因,進一步細緻顯微了文武陣頭發生與轉型的過程,「腳巾」系統的互動,發微見著,透析了西港刈香成為重要文化資產的理由及其內涵。
陳峻誌的〈臺灣地區安太歲習俗探源─以東臺中為主要考察對象〉一文,則針對1980年代以來臺灣盛行的「安太歲」風俗,進行歷史探源與區域比較,兼採命理與勘輿兩途解讀,釐清「順星」、「太歲符」、「太歲錢」與「安太歲」之間的分合異同,細緻詮釋了此項源自矛盾觀點的兩種祈禳系統,所誕生的新數術。
植根田野一直是臺灣民俗與文化研究的奧人之處,本期收錄兩篇積蓄能量、即將展翅的田野論述。黃敦厚的〈大甲媽祖南下進香香客「食」的變遷〉以其近二十年的親身體驗,將大甲媽祖進香過程中,食物與供應與時俱進的變遷過程深刻描繪,提示此主題另一方可能的觀察視野。而鍾秀雋的〈論稻江八將--一種接近神聖的還願文化〉則主要針對臺北霞海城隍廟祭典中,原本還願性、個人性的「散將」組織化的過程,進行貫時性描述,並討論傳統元素在當代社會中可能的走向。
最後,若有遺珠,則是本期尚且未獲得民間信仰以外的組織研究文章,這點或容日後補強,也歡迎更多樣的稿件,豐富這塊諾許多元觀點的園地。
【目錄】
學術專題
壹、戰後以來台灣民間宗教研究視域及其問題-范純武
貳、民俗學抑或人類學?——中國大陸民間信仰研究的學術取向-陳進國
專題論文
壹、祖籍對民間信仰組織的投影:以嘉義縣溪口鄉為例-邱彥貴
貳、地方開發經驗的投影-西港仔香傳統陣頭的人文意象-黃名宏
參、祖籍、動員與信仰組織:北臺灣龍山寺法脈的觀音信仰組織研究-蔡武晃
其他論文
臺灣地區安太歲習俗探源──以東台中為主要考察對象-陳峻誌
田野論述
壹、大甲媽祖南下進香香客「食」的變遷-黃敦厚
貳、論稻江八將-一種接近神聖的還願文化-鍾秀雋
民俗與文化【第六輯】- 信仰組織專輯
策劃單位:社團法人台灣淡南民俗文化研究會(http://folklore.tw)
出 版 者:博陽文化股份有限公司
顧 問:張 珣、陳器文、陳登武、陳明終、李豐楙、戴文鋒、丁仁傑
王見川、黃有興、陳光明、林明德、林美容、林茂賢、吳永猛
主 編:民俗與文化編輯部http://www.folklore.idv.tw/
作 者:范純武、陳進國、邱彥貴、黃名宏、蔡武晃、陳峻誌、黃敦厚、鍾秀雋
編輯委員:張珣、謝國興、林茂賢、王見川、丁仁傑
邱彥貴、楊蓮福、黃敦厚、洪瑩發
本期主編:張珣
編輯召集:黃敦厚
執行主編:邱彥貴
執行編輯:洪瑩發
文字編輯:博陽文化股份有限公司
美術編輯:博陽文化股份有限公司
行政專員:江詩菁、張薰云、莊心茹
各區特派:吳明勳、陳文安、蔡武晃
民俗與文化地址:台中縣大甲鎮文武路125號
出版日期: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一月